一季度,国家稳增长政策不断加码,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有效投资持续扩大,经济运行总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数据,一季度,全国水泥产量40234万吨,同比增长4.1%。水泥行业总体呈现“需求弱势复苏、市场压力不减”的经济运行特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结合数字水泥网监测的水泥出货率情况来看,一季度全国水泥市场需求呈现同比小幅增长态势。王晓亮分析,需求增长主要得益于今年春节假期比较早,市场启动早于往年,且不利天气因素影响较小,南方地区3月份已基本恢复正常施工,北方地区需求也逐步提升,其中长三角、珠三角等热点地区需求快速恢复。此外,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重点工程项目加速推进,支撑部分区域需求同比明显提升。3月份,水泥市场需求已恢复至较好水平。
2023年1-2月,全国水泥产量1.99亿吨,同比下降0.6%。2023年1-2月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9.0%。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3.0%,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1.2%,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5.9%,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7.8%。
2023水泥余热发电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
余热发电是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将能源利用设备中没有被充分利用的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气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可燃废气废液和废料余热等热能转化成电能的技术。余热发电不仅节能,还有利于环境保护。随着余热发电的技术日益成熟,国家对能源安全的重视,对节能减排的扶持,越来越多可利用余热的企业都意识到了余热发电所带来的效益。余热发电不仅可减少一次性能源消耗,而且有助于减少工业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随着水泥行业的发展,发达国家水泥工业节能技术水平发展很快,低温余热在水泥生产过程中被回收利用,水泥熟料热能利用率已有较大的提高。但我国由于节能技术、装备水平的限制和节能意识影响,在窑炉工业企业中仍有大量的中、低温废气余热资源未被充分利用,能源浪费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企业中由窑头熟料冷却机和窑尾预热器排出的350℃左右废气,其热能大约为水泥熟料烧成系统热耗量的35%,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应用,可将排放到大气中占熟料烧成系统热耗35%的废气余热进行回收,使水泥企业能源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
在水泥生产过程中,水泥窑排放大量中低温废气,约占燃料总热输入的30%。如果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会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水泥行业余热发电是利用水泥窑熟料煅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余热进行发电,无需额外增加一次能源消耗。作为二次燃料,减少能源损耗和资金成本,使水泥企业能源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
一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每天可利用余热发电21-24万度,可解决约60%的熟料生产自用电,产品综合能耗可下降约18%,每年节约标准煤约2.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6万吨。
目前能够用于发电的余热主要包括水泥余热、废汽废水余热、化学反应余热、高压流体余热、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等。水泥窑协同处置综合固废及余热发电循环生产线运行稳定。在保障熟料质量、水泥性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其不仅降低烧成工序的电耗,还有助于解决城市垃圾污染问题,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2020年12月发布的《关于清理规范城镇供水供电供气供暖行业收费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0)》分别从费用减免与技术推荐的角度推动余热发电行业发展。“十四五”期间,高效节能技术的持续研发与突破将促使传统生产过程升级,预计2026年全国余热发电装机接近2亿千瓦。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水泥余热发电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2022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01644亿元,比上年增长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6%。2022年全年水泥产量21.3亿吨,比上年降低10.5%。
我国工业体系庞大,水泥、玻璃、钢铁行业规模位居全球前列,国内余热资源丰富,利于余热发电行业发展。在政策扶持、科技赋能、企业助力下,近几年,我国余热发电行业建设速度较快,同时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余热发电行业利用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余热发电符合节能环保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水泥厂可以利用余热发电,减少外购电量,降低水泥生产成本,减少能源损耗,提升经济效益。是新时代水泥厂发展和转型的新趋势。我国作为水泥厂的生产消费大国,需要合理应对能源问题,优化水泥生产线,促进水泥厂余热发电技术不断发展。
水泥余热发电行业研究报告主要分析了水泥余热发电行业的市场规模、水泥余热发电市场供需求状况、水泥余热发电市场竞争状况和水泥余热发电主要企业经营情况,同时对水泥余热发电行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水泥余热发电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报告对我国水泥余热发电行业作了详尽深入的分析,为水泥余热发电产业投资者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